关闭
行业发展

郑军奇:制定机器人行业标准,打造产业公共平台

2018机器人创新生态年度峰会已于11月16日顺利结束。头部企业、政府领导、知名学者以及优秀投资人分别从技术创新、产品应用、服务连接、资本对话等角度切入了机器人生态的细分领域,不仅为生态未来的发展贡献了诸...

admin

admin

发布于 2018-12-01 阅读:489

       2018机器人创新生态年度峰会已于11月16日顺利结束。头部企业、政府领导、知名学者以及优秀投资人分别从技术创新、产品应用、服务连接、资本对话等角度切入了机器人生态的细分领域,不仅为生态未来的发展贡献了诸多思考,更为整个机器人行业制定了相对明确的价值取向。


       郑军奇院长所带来的演讲主题是《聚焦产业技术痛点,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聚焦于机器人产业痛点,并讲述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如何发挥力量去解决目前产业所面临的问题的。
       郑院长首先从产业化入手,介绍了很多机器人,例如典型的工业机器人手臂、扫地机器人已经实现了产业化,但是很多机器人目前还达不到标准。
       随后,郑院长提及美国硅谷高科技企业的圣经《跨越鸿沟》,其中讲到一个概念:一个高科技产品,要从早期市场进入到主流市场当中是有一个鸿沟要去跨越的,如果这个鸿沟跨越不了,这个产业就结束了。如果能跨过去的话,就会成为主流的市场。但是目前为止在机器人产业里面,能跨过去的机器人产品还不多,大部分机器人还处在早期的范围之内。这就意味着机器人再往前进的时候,很有可能掉在坑里面,跨不过去。如果一旦跨不过去,这个产业就无法完成。
       作为政府机构,上海产研院一直在考虑产业痛点,那么现阶段的机器人产业痛点在什么地方?首先是安全性,很多机器人在被使用,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之后,涉及到人力的问题,实际上是跟安全相关的。其次是实现基本的功能,在往AI方向走,越来越智能化的时候,所谓的智能化将是一个瓶颈。还有可靠性,越来越智能化之后,产品到底是否可靠,可靠性同样也是瓶颈。因此,几个简单的词语可以概括机器人在面向市场、面向产业化的时候所需要碰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必须面对的,分别是安全、基本功能、可靠性、智能化。
       郑军奇院长随后从机器人的概念引入,并从人类自身反思产业痛点,他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表示,中国人将“Robot”翻译为“机器人”是很有指向性的。反过来思考,如果先有“机器人”的中文词汇,之后在翻译成英文单词,会变成什么样子?也许就变成了“Machine Person”。中国人很早把“Robot”翻译成“机器人”的时候,我们就想到这个产品一定跟人有关。
       曾经有一个机器人行业的专家说得很好:“什么叫机器人,机器人就是机器加上人。”当一个人进入社会的时候,我们要做这些事情:第一,这个人不能对社会、对环境、对其他的人产生危害,这是我们考虑安全性的问题;第二,当人进入社会的时候,我们希望这个人是身体健康的,这就是可靠性的问题;第三,我们还希望这个人大脑、智力是正常的,或者越聪明越好,总希望自己越聪明一点,这就是智能化。因此,社会对机器人的要求和对人的要求几乎是一样的,而目前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吗?很可惜,都还没有。
       目前,上研院在国家层面正在用两种手段去推进产业问题的解决:
       第一,检测认证助推。2015年的时候,上研院成立了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其主要职责是通过检测认证手段来助推或者解决行业里面的相关技术痛点。非常典型的成果就是标记,也就是“CR”,今后这个标记将会成为我国机器人产品进入市场之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证标记。认证标记的内涵是机器人产品的安全没有问题,电磁兼容没有问题,可靠性和性能也是上研院目前逐步要纳入考量范围的。
      “CR”认证推进的模式,是从标准、检测、认证培养,三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来推进产业进步的。检测认证更多是从不同的维度对一个产品提出要求,目前上研院的检测工作大部分聚焦在安全和电磁兼容两个方面。那么可靠性、智能化怎么办?
       如果聚焦在国内产业,当前的瓶颈主要是在可靠性方面。同样一个品牌,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的两个产品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这是进口的、那是国产的?为什么我们愿意出高价买进口的,为什么不愿意出高价买国产的?
       倒不是说国产的差,只能说总体上二者中还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是在可靠性方面。有时候我们的企业或者产业界不大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或者不重视这个现实。在生活当中我们去买一个产品的时候,也许我们会追求这个产品能达到何种指标跟性能,它的功能越多越好,但是买回来用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对这个产品会做一个评价,这个产品体验上的好坏,在功能的表现上市相对弱的,用户说产品好一定是用不坏,说它好一定是产品非常的可靠。
       第二,智能化技术。智能化,就是把机器人领域将来在代替人的时候,将所有能实现的技术融合在一起。智能化的话题非常广,在机器人平台,或者机器人研究课题,其中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谈感知、决策、执行、人机交互等,在培育当中它们是需要花大量金钱和投入去实现的。如果一个初创企业花大功夫在这个方面,那么企业在产业化当中很容易失败,或者是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为解决可靠性和智能化技术带来的问题,上研院搭建了四个平台,分别是失效分析、虚拟仿真、试验测试、设计分析。同时他们也在这两方面制定了国家级的标准。从产业平台到标准化工作,上海产研院的目标是孵化行业 。
       另外,郑院长还说道,除了技术平台的搭建,上研院还搭建了产业平台。政府提供了上研院一些机制,就是鼓励一些初创团队,或者高效的技术专家跟教授到平台里面进行前期产品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可能对团队来说成本会比较低,机制比较灵活,最终的结果政府是希望能得到产品化的方案,然后上研院能得到样机。产业平台要做的事情,就是利用比较好的机制跟流程吸引高校教授或者初创团队在这当中进行创建和搭建。
       到目前为止,在上海市层面聚集了几十位专家在产业平台当中,解决机器人领域相关的痛点。同时,上研院搭建的产业孵化平台,可以对接五样东西:政府政策、办公场地、技术装备、资本对接、技术标准。上研院利用创新机制和行业纽带,最终渴望达到助推企业不停的发展。
       不管是产业平台也好、技术平台也好,标准化工作同样重要。2015年开始,国家非常重视标准制定,对此,上研院制定了标准组织建设及标准制修订体系,将来所有技术工作都会围绕标准化来展开。中国政府比较擅于做顶层设计,中国往往在标准化领域中能够实现自上而下的前期相关研究。
       对此,郑院长举个一个例子,某高校有初创的样机,想实现到产品化,这其中需要解决环境适应性、安全性、可靠性、可制造性等各方面的问题,如果自己去研究的话,投入是相当大的。当产品出来的时候,不是市场没了,就是竞争力就没了。那么平台可以把这些东西整合,让初创团队相对以比较低的成本解决产品化问题。
       以上所提及的内容是郑院长介绍的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市政府科创中心所建设的“四梁八柱”之一,是一个机器人功能型的技术服务平台
admin
admin

他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